重视玉米褐斑病的防控

2023-08-04 11:09信息来源: 江油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市植保站在近期调查中发现部分田块玉米褐斑病发生较重。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玉米褐斑病近几年在玉米上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需要保持警惕。

一、发病时间和条件

玉米褐斑病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壤里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靠气流传播到植株上,病菌遇到合适的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幼嫩组织。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地块玉米长势差发病较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玉米褐斑病一般以玉米8-10片叶时发生较多、较重,12片叶以后发生较少、较轻。

二、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一)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抗病品种的种植不仅可以使当年的玉米免受危害,还可以有效减少侵染源。

2、清洁田园,减低菌源基数。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或深耕深埋,以降低褐斑病病菌基数。发病重的地块应将秸秆集中处理,不要将染病秸秆还田。

3、采取轮作倒茬的方式阻断病菌传播。重发生田应与非禾本科作物如瓜类、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倒茬,从而阻断病菌的传播。

4、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透性。根据品种差异,合理密植。一般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000株/亩以内,以免密度过大或过小,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

5、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实施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防止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追施复合肥,补施微肥。尤其是要施足钾肥,以提高抗病能力。

6、合理排灌,避免湿度过大。降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二)化学防治

在玉米4-5片叶时,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属感病品种,且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时间短,适宜于病害发生,应及早预防。药剂可用三唑酮类、戊唑醇、丙环·嘧菌酯、爱苗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及时用上述药剂进行叶面喷洒,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喷洒药剂时可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尿素、双效活力素或其他叶面肥,补充玉米营养,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