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江油市敬元乡
 号: 00000038/2018-00012  主题分类: 统计数据
发布机构: 江油市敬元乡  发布日期: 2018-03-19
号:  词: 经济

2017年江油经济运行分析

2018-03-19 11:38信息来源: 敬元乡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2017年,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总体向好,好于目标和预期,高于绵阳和全省平均水平。

  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经绵阳市统计局审定,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4.6亿元,总量居绵阳第1位;增长9.2%,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绵阳和全省0.1和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7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8.99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89.88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12.7:48.2:39.1调整为11.9:38.7:49.4,第一、二产业占比分别回落0.8和9.5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升1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3%、40.3%和54.4%,分别拉动gdp增长0.5、3.7和5.0个百分点。

  1-12月,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7.67亿元,增长9.4%。其中:非公工业增加值102.33亿元,增长9.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1.8%,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6%,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增速位次
总量 增速(%) 增速位次
2017年 2016年 2017年 2016年
一、gdp 亿元 384.6 9.2 8.4 2 2
#第一产业 亿元 45.73 4.0 3.9 4 3
第二产业 亿元 148.99 9.0 8.9 5 5
第三产业 亿元 189.88 10.6 9.1 4 7
二、规模以上工业
 

 

 

 

 

 
工业总产值 亿元 529.11 21.3 10.9
 

 
工业增加值 %
 
11.2 10.2 2 3
三、农业经济
 

 

 

 

 

 
农林牧渔总产值 亿元 80.53 3.9 4.0
 

 
四、建筑业总产值 亿元 74.73 28 16.3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投资总额 亿元 218.1 19.1 12.6 2 2
#技改投资 亿元 78.76 23.7 6.8 4
 
工业投资 亿元 78.27 17.5 -1.2 6
 
六、贸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4.46 12.6 13.1 1 1
#限额以上社消零 亿元 92.22 15.3 16.4
 

 
七、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798 8.1 8.2 6 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42 9.4 9.4 2 3
八、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9.07 8.1 8.1 4 5


  (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

  1.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大会战“六大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全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2户、十亿级企业2户,新增立航科技等规模企业25户,总数达到233户,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29.1亿元、增长21.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居绵阳第2位,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高于绵阳0.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5户,完成产值478.76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90.5%。六大主导产业较快增长,能源产业增长5.8%,食品产业增长18.4%,化工产业增长27.5%,机械产业增长28.3%,冶金产业增长24.3%,建材产业增长13.1%。

  2.发展平台更加优化,全市构建起“一区多园一走廊”的工业空间布局,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两新”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全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户,总数达25户,完成总产值228亿元,增长2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户,总数达27户,完成总产值171亿元,增长37%。

  3.工业效益逐步提升,攀长钢结束长达20年的亏损,实现盈利2000余万元,全年新增长祥特钢等税收过千万企业5户,六合锻造等57户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10%以上。

  (二)农业、畜牧业生产形势稳定

  2017年,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新增绵阳市级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家庭农场96个。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53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76亿元,增长4.1%。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实现粮食产量30.81万吨,增长1.1%;油料产量4.73万吨,增长2.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2.33吨,与上年持平。

  2017年,全市生猪出栏45.53万头(预报数,下同),增长7.0%;兔出栏429.37万只,增长0.5%;家禽出栏1077.14万只,增长2.0%。肉类总产量5.85万吨;禽蛋产量2.10万吨,增长0.3%。

  (三)服务业增速提升

  201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9.88亿元,增长10.6%,居绵阳第4位,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增速低于绵阳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突出。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66亿元,增长26.3%。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域电商”模式初见成效,全年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共投入1.4亿元,颐江电商产业园o2o农产品交易中心全面投入使用,中石化、科凰商贸两个区域性总部型经济建设快速推进。

  (四)投资持续高位运行,省市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工业、服务业、三农、交通、城建、社会民生六大板块投资全面发力,2017年全市完成投资218.10亿元,增长19.1%,居绵阳第2位,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高于绵阳6.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完成140亿元,占总投资比重63.6%,其中:工业投资78.27亿元,增长17.5%;技改投资78.76亿元,增长23.7%;民间投资102.06亿元,增长1.0%,占总投资比重46.8%,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4.97亿元,下降45.2%。

  1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2亿元。其中:总投资达434.3亿元的神华江油天明煤电一体化、李白文化产业园等100个续建项目快速推进;总投资达177.6亿元的绵阳华夏历史文化科技产业园、明月岛公园等189个新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卓璟光电产业园一期、中华洞天、西成客专等137个项目年内实现竣工投产投用。

  (五)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

  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4.46亿元,增长12.6%,居绵阳第1位,增速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高于绵阳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百分点。其中196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单位实现零售总额92.22亿元,增长15.3%,限上占比50.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按销售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104.35亿元,增长12.7%;乡村市场零售额80.11亿元,增长12.3%;城镇与乡村零售额之比为56.6:43.4。

  按消费形态分:实现餐饮收入24.41亿元,增长11.6%;实现商品零售160.05亿元,增长12.7%,餐饮收入与商品零售之比为13.1:86.9。

  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1.45亿元,增长12.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7.74亿元,增长12.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74亿元,增长11.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83亿元,增长11.8%。

  2017年,“全域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业持续繁荣,荣获“四川省旅游强县”称号,李白故里5a级风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中华洞天一期顺利开放迎客,乡村游、短途游持续火爆,全年接待游客736.41万人次,增长21.4%;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增长22.3%。

  (六)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0798元,增加2295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其中工资性收入18114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58.8%,增长6.8%;财产净收入2780元,增长9.5%,快于可支配收入增速1.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642元,增加1338元,增长9.4%。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主渠道,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农民工资性收入6361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40.7%,增长7.1%。财产净收入673元,增长17.4%。

  (七)财政收支稳定,金融态势良好

  2017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0.47亿元,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7亿元,增长8.1%。财政总支出65.28亿元,增长7.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17亿元,增长16.0%。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9.3%。

  12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7亿元,同比增加30.52亿元,增长6.7%。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47.33亿元,同比增加30.36亿元,增长9.6%。各项贷款余额224.59亿元,同比增加29.49亿元,增长15.1%。

  从物价看,cpi小幅上涨。据调查,2017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1.9%,同比上涨1.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101.2%,同比上涨1.2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7年,尽管全市经济运行良好,稳中向好,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重视关注。

  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提升,部分指标需要关注。

  
指标名称 增长(%) 增速同比
(±百分点)
位次
地区生产总值 * 9.2 0.8 2
第一产业 4.0 0.1 4
第二产业 9.0 0.1 5
第三产业 10.6 1.5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1.2 1.0 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9 -0.1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4.1 0.1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1 6.5 2
#工业投资 17.5 10.7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6 -0.5 1
#限额以上社消零总额 15.3 -1.1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 9.2 -7.1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1 0.0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1 -0.1 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4 0.0 2


  主要经济指标中:4组指标即农业总产值、社消零总额、限上社消零总额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回落0.1、0.5、1.1和0.1个百分点,其余11组指标增速提升(gdp、第一、二、三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分别提升0.8、0.1、0.1、1.5、10.4、1、11.7、6.5、24.9和10.7个百分点),2组指标增速与上年持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组指标增速居绵阳9个县(市、区)前2位(含第2位;gdp增速2位,工业增加值增速2位,投资总额增速2位,社消零增速1位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位),7组指标排位居绵阳3位之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居4、5、4位,技改投资4位,工业投资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位)。

  2.gdp核算支撑指标增速部分低于绵阳均值,排位靠后。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9.7%,低于绵阳均值(12.2%)2.5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3%,低于绵阳(26%)3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长18.5%,低于绵阳均值(21.5%)2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69.3%,低于绵阳(73%)3.7个百分点(前述4组指标为1-11月数据,核算采用数);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2.1%,低于绵阳(40.8%)8.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劳动报酬增长16.4%,低于绵阳(21.7)5.3个百分点(这2组指标核算为前三季度数据,核算采用数);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8.0%,低于绵阳(31.5%)3.5个百分点;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1.8%,低于绵阳均值(12.6%)0.8个百分点。

  3.传统产业去产能的影响依然严峻。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火电等相关工业行业受政策性“去产能”影响,近年来我市关闭了高能耗、高污染的钙粉企业80余家,淘汰落后冶金机械产能30余万吨,全面关停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发电企业生产不足,设备利用率偏低。

  4. 企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企业效益有所下滑。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6.89亿元,增长21.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9.31亿元,增长14.2%;实现利税总额49.99亿元,增长13.2%,利润率和利税率同比分别回落0.4和0.7个百分点。

  5.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增大。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18.10亿元,增速19.1 %。但在投资构成中,民间投资仅实现102.06亿元,增长1.0%,增速低于投资增速18.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比重从去年的55.2%下降到46.8%,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优,导致投资转换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加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项目建设所需的水泥、钢材、砂石等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供应紧缺,部分项目建设进度将受影响。

  6.入库企业不足,缺乏重点支撑企业。从新入库企业数量来看:今年新增“四上”企业53户。规模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户,仅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4.0个百分点。

  三、措施建议

  1.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提前做好分析预判。一是强化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力度,做好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督查;二是注重强化宏观指导,各部门要加强对重点指标的分析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追加措施,重点突破增速下降、影响较大的行业。

  2.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抓好工业生产。一是发挥优势,着力激活特钢新材料产业的雄厚底蕴,二是挖掘潜力,重点引进、培育和聚集以汽车模具及电子信息模具为主的高端制造企业,三是整合资源,加快工业产业发展升级步伐,推动生产方式从粗放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3.采取措施补齐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二三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建安投资和服务业中批发业、住宿业及交通业发展力度,采取有效手段,补齐二三产业发展短板。各部门(行业)要着力抓好所涉及的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支撑指标的监控、预测、预判、评估和对上争取工作。

  4.做好新增企业培育工作。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要做好跟踪和监测,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其快速成长壮大,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生动力。积极做好“四上”企业的培育工作,及时将达到入库标准的企业纳入“四上”企业统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