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2022-05-09 10:32信息来源: 江油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近期,市种子植保站在田间调查时发现部分机插秧苗床有水稻恶苗病发生,为防止造成水稻缺苗,现将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恶苗病的症状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其会导致水稻谷粒不能正常发芽和出土,同时水稻感染恶苗病秧苗要比健康的秧苗更细更高,一般高出健苗约1/3;叶鞘也更加细长,叶片的颜色呈黄色,水稻的根系营养不良,导致水稻秧苗易倒伏,或者秧苗死亡。水稻苗期最易感病。若苗期防治不及时,易传染,导致病苗数量逐渐增多。水稻大田期发病时,除具有秧苗症状外,还表现为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叶片夹角大,剥开叶鞘可见茎节生有倒生不定根。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水稻的下茎部也会逆生出很多根须。水稻感染较轻的恶苗病,在穗期会提早抽穗,水稻的穗小谷粒不饱满,感染严重的恶苗病会在谷粒的夹缝中出现淡红色的霉状物,极大的影响了水稻的品质。

二、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1.水稻品种的原因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稻种子质量所影响的,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很多水稻种子带菌。在生产中选用了感染病菌的水稻种子,播种时没有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消毒,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水稻栽培管理的原因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都可能是由于自身栽培管理的方式不当所引起的,例如:水稻催芽的时间过长,水稻长期深水灌溉等都是有可能引起水稻恶苗病,在旱育秧中高温高湿的环境也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3.病害防治不及时的原因

很多农户对于水稻恶苗病的病症了解不全面,防治不及时,采取的防治手段不当等,不仅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同时也会让水稻恶苗病进一步蔓延,影响周边稻田秧苗的健康生长。

三、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水稻感染恶苗病往往是带有病菌的种子所引起的,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在育苗的过程中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导致水秧苗受到损伤,也会给恶苗病的发生创造条件。水稻恶苗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带菌的种子所产生的孢子来感染其他无菌的水稻种子,很多病苗和死苗也会分化出病孢子,传播到健康的秧苗上。

四、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1.科学选种,加强种子消毒。做好预防措施,积极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种子。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方法。用25%咪鲜胺2000倍液、25%氰烯菌酯3000倍液,浸种48小时后不必淘洗,即可催芽播种,防效均在95%以上。或者使用25%咯菌腈包衣干种子,10毫升药剂加90毫升水调制成药浆后包衣5公斤水稻,如果水稻种子是浸种催芽了的话,10毫升直接包衣5公斤水稻即可。包衣后需要晾干。

2.强化田间管理。在水稻育秧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做好科学管水工作。种植业主要定期查看田间水稻的长势,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避免水稻恶苗病的进一步扩散。

3.及时科学防治。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可减轻病原的再侵染。田间发现病株后,每亩用25%施宝克乳油4毫升喷雾。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7毫升加25%三唑酮乳油3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能有效地抑制病原侵染。

五、种子处理后仍有恶苗病发生的原因

浸种是有效防范恶苗病的办法之一,但部分农民反映水稻种子浸了种,还是发生了恶苗病,原因可能如下:

一是操作不规范,浸种药剂浓度随意,甚至有的农户在流动的溪流中浸种,或者连包装袋一起浸泡,导致种子与药液没有充分接触。效果自然很差。

二是浸种时间不足,一般需要浸种12个小时至24个小时。部分农户只浸种两三个小时以内甚至仅半个小时不到。

三是药剂选用不对路或者用了不合格的农药,或者把拌种剂误认为是浸种剂。

四是催芽环节处理不当。部分农户催芽时温度过高,特别是育机插秧时秧盘集中堆放,导致催芽阶段温度偏高,病菌易侵染;部分旱育秧田覆盖薄膜导致苗床温度较高,也利于病菌侵染和病情发展。

五是可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浸种剂,导致抗性产生,比如长期使用咪鲜胺浸种,可以轮换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4000倍液浸种,或者使用63%精甲·咯菌腈(精甲霜灵38克/升,咯菌腈25克/升)3-4毫升包衣1千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