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防治技术

2020-07-28 14:07信息来源: 江油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铁皮病、干腰缩果病、黑腰病、束腰病、褐腐病等,是枣果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发病轻者20%~30%枣果脱落,严重者全树枣果落光,病果铺地,惨不忍睹。

一、危害症状

枣缩果病主要危害果实,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后,在白熟期开始出现症状,从直观形态区分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五个时期,果面病斑多发于枣果腰部。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进而外果皮呈水浸状的土黄色,边缘不清,随后病斑变为暗红色、无光泽。有的病果从果梗开始有淡褐色条纹,排列整齐。剖开果皮,果肉呈浅褐色,组织脱水萎缩松软,呈海绵状坏死,坏死组织逐渐向果肉深层延伸。果肉黄褐色,有苦味,不能食用,以后转为暗褐色,失去光泽,病部逐渐收缩。从果柄上看,健果果柄为绿色,而病果果柄为褐色或黑褐色。病果果柄比健果提前形成离层,提前脱落。

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发生在1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枣园内发生。两种病果的主要区别是患有缩果病的枣果,果核一般不变颜色;而感染炭疽病的枣果,果核变黑。

二、致病病原

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物,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是由细菌中的噬枣欧文氏菌引起,另一种说法是由真菌中聚生小穴壳菌所致,也有的认为是两种病菌共同危害。报道过的病原菌种类有轮纹大茎点菌、聚生小穴壳菌、盾壳霉菌、细链格孢、毁灭茎点霉和壳梭孢菌6种真菌和2种噬枣欧文氏菌。

三、发病规律

一般认为,病原在树上或落果、落叶中越冬,从花期、幼果期开始侵染,靠昆虫、雨水、露水传播,从伤口侵入,花、叶上不表现症状,呈潜伏状态,果实到7月上中旬近成熟时开始表现症状。

缩果病一般在果实着色到成熟期发病,果实白熟期是缩果病的发病高峰期。若感病期阴雨连绵,或间断性晴雨交替,高温、高湿天气,连续大雾,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常急剧上升,呈现暴发现象。该病的发生与刺激式口器昆虫的虫口密度密切相关,介壳虫、椿象、壁虱、叶蝉以及桃小食心虫均可传病。从果梗洼处变红至1/3变红时,枣果含糖量18%以上,是该病的发生盛期,一般在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盛期。

缩果病以点片发生较多,一个枣园往往有几株树发病严重,一株枣树又往往有几个枝条发病严重。枣果生长前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在水渍期就脱落;生长中期发生缩果病,病果有的在半红时就脱落;而枣果生长后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多在萎缩期未脱落就进入了采收期。

四、防治方法

(一)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

1. 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规划栽植密度,超密植栽培带来的后果就是病害种类多,病害尤其是果实病害严重。

合理间作,忌间作高秆作物,使枣园通风透光,适量坐果,以增强树势,提高枣自身的抗病力。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的发生。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钙和硼、锌等微肥。每年于果实采收后开始株施优质圈肥80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花前追施尿素0.3千克+重过磷酸钙0.3千克,幼果膨大期追施尿素0.2千克+重过磷酸钙0.3千克+硫酸钾0.25千克,结合喷药生长季多次叶面喷肥。

萌芽前,浇好催芽水;开花前5月中旬浇好助花水;果实膨大期7月上旬浇好膨果水;8月上旬浇好果实防裂水以满足树体生长结果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提高树体抗病力。

2. 避免果实擦伤,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枣树冬剪时尽最大努力抓好提干、控高、疏大枝工作,使树体通风透光良好,有利于雨后或浇水后湿度的散发。

花前及花期间疏密挤枣吊,坐果后及时疏果保证每吊不超过两果,避免刮风时枣吊摇摆枣果间摩擦造成伤口。

抓好龟蜡蚧、叶蝉、壁虱、黄斑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将虫害造成的伤口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清园

合理冬剪,及时彻底清理落叶、落果、落吊,早春刮树皮,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源。

(三)化学防治

1.萌芽前喷4~5波美度石硫合剂。

2.花期和幼果期喷洒0.3%硼砂或硼酸溶液。

3. 枣果采收前15~20天是防治关键期,从7月下旬开始全树喷药进行防治。细菌性枣缩果病可用72%硫酸链霉素WP3000~5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WP6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WP800倍液;真菌性缩果病可用10%苯醚甲环唑WG2000~3000倍液,或20. 67%万兴WP2500~3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在喷杀菌剂的同时加入20%杀灭菊酯3000倍或20%甲氰菊酯2000倍以杀灭害虫,减少传病伤口。

果实生长期不宜使用15%粉锈宁(三唑酮)和含硫制剂,避免影响枣面光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