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媒聚焦

【绵阳日报】唤醒“沉睡地”奏响“振兴曲”
——江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撂荒地整治

2023-02-13 14:27信息来源: 江油市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春耕时节,江油市河口镇重兴村的山坡上机器轰鸣,一辆辆挖掘机忙碌作业,翻耕、除草、平整……不远处,该村二组去年整治完成的撂荒地上,一垄垄青菜、油菜鲜嫩碧绿,长势喜人,孕育着一片绿色的希望。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切实守住耕地红线,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近年来,江油把承包户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自行复耕、助耕服务、流转经营等措施,让4948亩撂荒地披上了“绿装”,变成了村民的“致富田”。

□王凤丽 王小燕 

党建引领压实责任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你家这块地有好长时间没有耕种了?”近日,在双河镇桂花村一块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里,党员姚宇波拿着撂荒地台账,与村民核实荒地情况。

近年来,江油市创新撂荒地整治模式,发挥组织优势,以党建引领撂荒地整治高质高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

江油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地块分散、面积小、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种植成本高,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无人种,造成撂荒地增加。

为遏制耕地撂荒现象,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江油实施了撂荒地整治攻坚行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整治指挥部、出台《江油市全面整治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工作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分类科学整治,广泛宣传动员,将撂荒地整治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

双河镇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抓点促面、整体提升”的方式,将撂荒地整治工作责任压实到17个党支部,形成党委政府第一责任、包村领导具体责任、村党支部直接责任的三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村党支部利用主题党日、党员入户讲解等形式,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江油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撂荒耕地整治促进粮食生产的通知》等相关政策,让耕地保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同时,组织8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入户摸排,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撂荒地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此外,该镇还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群众复耕中存在的困难,向群众征求耕地复耕意见,科学制定撂荒地治理方案。目前,该镇撂荒地整治率达100%,复种率达97.60%。

因地制宜一地一策 撂荒地复耕复种成效凸显

江油各乡镇的撂荒地大多生产条件差、种植效益低,而且70%的撂荒地已经撂荒2年以上,整治难度较大,任务艰巨。

农谚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针对这一情况,在撂荒地整治攻坚行动中,江油各乡镇按照“一村一案”“一地一策”的原则制定整治方案,围绕“复耕复种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引导流转一批、土地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进出平衡一批、集体兜底一批”的思路,创新整治工作方法,探索有效途径,有力、有序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新安镇白庙村成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投资者、农户共同组成的新安镇白庙土地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市场化方式经营土地,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河口镇将符合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田间道路、灌排沟渠、蓄水塘堰、提灌设施、防护网格等设施,为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双河镇依托33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强与地国农业、星乙农业等公司合作,整合闲散土地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初步形成集生猪养殖、果蔬套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集群。

战旗镇白沙村通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集约共创、股份共享、合作共赢、利益共链”的抱团发展之路。为了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白沙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村集体经营股份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以此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政府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将撂荒地充分利用起来,我家也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增加了收入。”白沙村村民刘代芬喜悦的言语中表达出撂荒地整治成效的肯定。

综合利用多种经营 让撂荒地变成村民“致富田”

撂荒地整治不仅仅是把原来分散、荒芜的小田块整治成大田块,而是要唤醒“沉睡”的荒地,通过综合利用,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让撂荒地变为“致富田”,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

河口镇桂花村将整合复垦的560亩撂荒地进行规划布局改造,引入福地农业公司,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统一经营,种植优质水稻、玉米、油菜等,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群众每亩土地入股保底分红550元;战旗镇白沙村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种效益。

为了避免土地二次撂荒,新安镇白庙村创办了粉条加工厂,打造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和粗加工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变“卖资源”为“卖产品”,不断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该村村民赵晓蓉流转了500多亩整治后的撂荒地,规模化种植红薯,提高了土地产出,“有了粉条加工厂,再也不愁红薯卖不出去了!”

战鼓声声催奋进,千帆竞发争上游。撂荒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江油通过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落实“减存量、防增量、提质量”要求,盘活了土地资源,将“撂荒地”变成村民的“希望田”,实现了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粮食扩面增产,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