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江油

【学习强国】刘青蓝:白云生处是我家 不破贫局不离村

2020-10-23 10:15信息来源: 管理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刘青蓝与村民交流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村地处四川绵阳江油市永胜镇西北,毗邻风景秀丽的涪江六峡,全村354人,为省级贫困村。区位偏远、交通不便、配套缺乏等因素一直掣肘着村里的发展。

自2018年4月起,刘青蓝被市教体局派驻白云村任“第一书记”。手握“交接棒”的他发现,虽然白云村已经解决了部分道路、用电、通讯难题,村里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啃的“硬骨头”在等着他。

他找准角色定位,迅速完成从一名初中教师到驻村干部的转变。跑协调、找项目、拉“赞助”,完成易地搬迁8户、三建五改11户;入村道路硬化5500米,新增220千伏高压线路;新建文化院坝1000余平方米、人畜饮水抽水站1个……两年多来,爱车从初报到时的里程数不足两万公里,到如今车辆已更换两幅刹车片,里程数增加了近六万公里。

六万公里“风雨路”跑出的成绩,兑现了刘青蓝帮扶之初写在笔记本上那句“让白云村村民的生活好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诺言。

改造后的厨房

“要一个都不少的住上好房子”

偏远山区群众致贫的病根之一就是居住在高寒山区或地质灾害隐患区,住房安全难保证、生活就医难保障、产业项目难发展。白云村2016年就启动了扶贫易地搬迁,刘青蓝驻村后却发现仍然有部分贫困户不愿搬、留不住。走访调查中,一些贫困户对他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一部分年事已高的人舍不得搬离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也有人担心搬迁后远离生产用地会降低收入。

为打消大家的顾虑,刘青蓝一面做思想工作,请贫困户到搬迁点感受舒适的生活环境,一面想法通过为贫困户安排公益性岗位,提高他们的收入。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和真金白银的“吸引”下,之前“搬不动”的贫困户于2018年年底全部完成了搬迁。

与贫困户一起挂灯笼

贫困群众只有住上了好房子,才能过上好日子。完成异地搬迁后,何明友成了刘青蓝最牵挂的贫困户之一。老人一家以前尽管不富足,但也其乐融融。儿子的意外死亡导致日子逐渐贫困,别人都住上了两层小楼,他家依然是木质结构的土屋,因年代久远,部分房屋已经垮塌。

“安全住房是群众的最基本保障,民生无保障,是第一书记最大的失职。要想工作合格,就要让贫困户一个都不少的住上好房子。”刘青蓝一边向帮扶人“化缘”,一边多方凑集了住房改善资金,同时组织党员服务活动为何明友运送建材、修缮房屋,还为老人安排公益岗位,帮老人孙女申请教育扶贫助学基金。

看着修缮一新的房屋,何明友感激地说:“感谢刘书记,今后我老婆再也不用担心煮饭房顶掉泥巴,睡觉屋里灌风漏雨了。”

如今,何明友的孙女已大学毕业,一家人开启了新生活……

这一切,乡亲们看在眼里,心里有数,而刘青蓝则在不到一年的驻村工作中收获了更多信任。

改善基础设施

“群众的口碑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改善基础设施使村民受益,让山区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激发村民脱贫奔康的热情就是来扶贫的意义所在。”刘青蓝坦言。

地处海拔1400米的白云村3组村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解决夏天舀氹氹水吃,冬天只有等冰化了才有水吃的困境。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青蓝带领驻村工作队,往返多次爬山近3小时,了解地处高山的村民生活状况,翻山查看取水点以及水管损坏情况,商讨水池修缮方案;带领村民到商家询价,选择适合高山气候的水管,运送水管到组。

“就要喝上‘自来水’了”的消息在村子里炸开了锅,村民对这个从讲台走下来的第一书记刮目相看,用义务投工投劳等形式,淳朴表达了对他的认可。历时2个多月的艰辛付出,地处高山的白云村2、3、4组家家户户,终于在2018年的冬季冰冻之前用上了甘甜的山泉水。

在驾车行经白云村唯一的通村道路时,刘青蓝发现这条路一侧壁立千仞、一侧江水滔滔,安全隐患极大。于是他跑上跑下,积极争取到100余万元的交通项目。大半年后,十多公里山路全装上了U型护栏。在与村民的攀谈中他得知路上几个坡陡弯急的地方形成了视线死角,易酿成交通事故,他又出去“化缘”,用筹集的资金采购安装了凸面镜。从此,无论在这条路上走路还是行车,村民都有了安全感。

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了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刘青蓝打起了文化院坝的“主意”。晚上没灯光、绿化差,他就拉“赞助”筹集来十余盏太阳能路灯、若干套健身器材,还在院坝周围种上了桂花树。每到傍晚,他就拖出村委会的大音响,放上大妈们喜欢的音乐,带动她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让山区群众也有了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道路、用电、饮水、绿化……两年半来,刘青蓝一边走政策途径争取项目资金,一边动用“私人”关系拉“赞助”,为白云村争取到共计180余万元的大小项目十余个。

2019年,刘青蓝被评为绵阳市级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山里人淳朴热情,老百姓总想给我送点啥。从土鸡蛋、山核桃到各种蔬菜,他们用这样的行动感谢我,这些才是对我最大的褒奖。”面对这群可爱的人,刘青蓝说他没有理由不尽力做好帮扶工作。

如今的白云村

立足村情“开方子” 发展产业“拔穷根”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从来到白云村那天起,刘青蓝就在思索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子。“我们村比较偏远,靠政府补助并不是长久之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种点啥换成钱才是硬道理。”刘青蓝深思熟虑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说干就干!经多方考察并请有关专家论证,基于白云村的自然气候条件,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销售前景,刘青蓝跟村干部商量后拍了板:继续发展高山蜂蜜、山羊养殖、中草药种植等项目。于是他们请来专家对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积极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及小额信贷,让贫困户尽快尝到产业扶贫、勤劳致富的“甜头”。

因残致贫的向福彬就幸运地搭乘上了“产业致富”这班车。得知村里要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后,他向刘青蓝表达了自己的参与意愿,于是村里安排他参加种养殖业技术培训,并为他争取到产业扶持基金1万元、小额信贷5万元。

2018年年底,向福彬一家人均收入就达到了9400余元,顺利脱贫。如今,他家喂养了70多只山羊,每年还产出洋芋3000余斤、生姜4000余斤、豆角1000余斤,自制烤酒2000余斤。“刚建档立卡的时候,我们家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现在人均净收入有12000多元。开个玩笑说就是吃肉的次数都要多些。”正在田地里忙碌的向福彬,感觉未来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如今的白云村

白云村高山山羊、土家禽、高山笋、山花蜜、重楼、野生天麻等农产品质量高,年产值近200万元。但由于地处偏远,土货难销问题一直存在。为了帮贫困户打开销路,村里又通过引进平台公司,以订单收购、按月结算、长期购销的模式,对全村农产品进行收购,开拓了白云土货的新出路。

驻村以来,刘青蓝引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增收致富。如今,白云村种养殖业人均收入已达到近16000元。“打心里为他们高兴。”刘青蓝笑着说,“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进来,靠着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比我自己赚了钱都高兴。”

依托涪江六峡、武引水库,结合现有自然条件优势、开发攀岩项目、枇杷种植示范园、打造森林民宿,走出农旅结合脱贫路……刘青蓝描绘着白云村未来的发展蓝图。

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际,被村民们一致评价为“是个干实事的小伙子”的刘青蓝透着一股子不破贫局不离村的劲头。因为,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六万公里“风雨路”,白云村早已成为了刘青蓝的“第二个家”。

 (作者:江油市融媒体中心 赵亚玲 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