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江油

【绵阳日报】“造血”扶贫 勇做拔穷根的“尖兵”

2020-06-16 15:11信息来源: 系统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袁媛

“大爷,这蜂蜜怎么卖?”“土鸡是纯粮食喂养吗?”6月3日,江油市马角镇印坪村“扶贫赶集日”活动现场,帮扶责任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一边与贫困户交流,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一边选购自己所需的农产品。短短1个多小时,蔬菜、家禽、农家土特产便销售一空,现场成交额达1.2万余元。

这场家门口的农产品交易会由印坪村第一书记杨兴东组织发起。谈及初衷,杨兴东表示,通过“以购代扶”的模式,可更好地促进扶贫模式由传统“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

杨兴东现任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办公室主任。2018年6月,根据组织安排,他被派驻至印坪村担任第一书记。

印坪村距离绵阳120公里,地处江油北部山区深处,地理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是江油最边远的省级一类贫困村之一,当地群众主要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为主,缺乏有效的致富良策。

要怎么带领村民脱贫?发展出路在哪里?一道道难题摆在杨兴东面前,他决心先做好最基础的调研工作。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杨兴东第一时间摸清了村上农业生产基础和贫困户情况,找出发展短板,制定出《印坪村帮扶规划》和《印坪村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发展规划》,绘制出符合村里实际的脱贫“路线图”。

胸怀全局、挂图作战,村里脱贫的步伐不断加快。几年来,杨兴东立足山区实际,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家庭小型养殖业。针对印坪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杨兴东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等举措,帮助群众拓宽致富门路。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村里产业发展基金由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每年村集体经济分红近4万元。

着眼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杨兴东引导村民种植零散核桃500多亩,实现了户户种核桃的产业布局,预计明年挂果实现产值;通过土地流转出租林山,建立了500亩的江油市雷竹示范基地,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建立村养鸡场一处对外承包,通过经营打造形成“印坪土鸡”品牌,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接近10万元,彻底摆脱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困境。

为补齐村里基础设施短板。在前期争取协调各类资金近400万元修建硬化22.9公里村道组道的基础上,杨兴东又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0余万元,维修水毁道路、安装护栏、整治塘堰、建蓄水池、实施环境改造和光亮工程、硬化200平方米村活动场所等。

这些办到村民心坎上的实事,让村民交口称赞。如今,杨兴东走在村道上,随时都会听到村民热情的招呼声。“绵阳市第三届脱贫达人”李仕成说:“村子一天天在变化,有杨书记在,我们有信心。”

扶贫工作是一场持久战。看到印坪村的点滴变化,杨兴东喜在心里:“这些群众就是我的亲人,我将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后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