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油人大 > 监督工作

江油市人大监察司法委
关于《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04-29 13:31信息来源: 市人大监察司法委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为深入了解掌握全市《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一步深化平安江油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构建。4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山组织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法工委以及部分人大代表,先后视察走访了市矛盾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太平镇庞家场调解中心、青莲镇综治中心、三合派出所,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级各部门的情况介绍,全面了解相关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以“枫桥经验”为引领,紧密结合《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的贯彻实施和本地实际,牢牢把握矛盾纠纷的规律和特点,聚焦从领导体制、格局构建、创新机制、平台联动、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多元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全市矛盾多元化解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法制化,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市,矛盾不上交”。2020年以来,共排查受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9906件,化解9014件,化解率达91%,未发生一起死亡三人及以上的“民转刑”命案,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为有效实现百姓心安、江油平安、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去年9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海在全省综治工作会议上就江油市多元化解工作作经验交流发言。

(一)健全机构,强化保障,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格局。我市高度重视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恢复设立了江油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恢复设立了江油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全面统筹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各乡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全面建成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构建起党政主导、综治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又兼顾江油实际和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经费保障,坚持把多元化解个案补助72万元、工作经费3.5万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专项保障,确保多元化解机制落地落实。

(二)完善机制,夯实基础,落实纠纷多元化解举措。夯实访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三大平台,将治理方式关口前移。通过访调对接平台联动化解各类重大疑难矛盾纠纷97件;通过公调对接机制化解矛盾纠纷2253件,成功率达95%;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化解矛盾纠纷2516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测、评估预警、研判预防、联动预置工四项机制,及时发现和管控风险,做到处早、处小、处了。全市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防范“民转刑”命案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出台《江油市“民转刑”命案防范处置规程(试行)》,细化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测、评估预警、研判预防、联动预置工作流程。全市共排查重大风险隐患89起、94人,均得到有效化解和稳控,取得明显社会效果。

(三)织密五网,源头防范,创新多元纠纷化解形式。一是织密网格情报信息网。增加网格化服务管理经费投入300余万元,新增专职网格员47名,兼职网格员380名。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场镇实行“1+N”网格化巡防模式,做到简单纠纷“随手调”,疑难问题“及时报”。二是织密人民调解组织网。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及时调整优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并向城镇小区、农村院落、农贸市场、旅游景区等延伸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全域覆盖,矛盾纠纷就近就地化解。三是织密特殊群体关爱网。建立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群体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定期普查制度,及时掌握其生活现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积极探索在外农民工服务管理机制,组建在外农民工基层党组织8个,主动服务管理流动党员和在外农民工;建立留守人员群体关爱制度,各乡镇(街道)建立信息台账,村(社区)建立微信联络群,落实专人负责留守关心关爱工作,积极开展婚恋家庭纠纷排查化解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工作,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搭建妇女儿童维权平台,建立巾帼维权服务团41个,设立家庭暴力报警点31个。四是织密社会心理服务网。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三级阵地,将心理服务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避免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发生。市公安局制定了《“扬言自杀、报复社会或他人警情”处置工作规范》,探索总结“望、闻、问、切”工作法,把心理疏导与依法处置有机结合。今年以来,成功处置化解因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等矛盾引发扬言自杀、报复社会或他人的警情120起,自杀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6.25%。五是织密法治宣传教育网。通过云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电视大奖赛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法律夜市”“法治周周行”活动,办好“法治江油”电视、广播节目,运用法治江油微信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手机报等平台全力打造普法宣传新媒体矩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虽然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是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源头预防矛盾、及时化解风险的重要制度设计。但是,一些部门和乡镇对此认识不足,重应急处突、轻预防化解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研判不足、办法不多。

(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多元化解工作联动高效的关键。近年来,我市虽然取得了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一些成效,展示了江油特色,但受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工作推进有差距的实际问题,存在部门之间工作支持配合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联动局面。

(三)基层基础存在短板。做深做实做细基层基础工作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长远发展的保障。基层群众、部分律师对多元化解纷认同感和支持度不高,缺乏参与多元化解纷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发育不足,多元化解的基层基础还有待提升。调解员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三、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压紧压实责任。政府职能定位应以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基础,以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尤其是人民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前提。因此,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新时期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强乡镇、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把学习贯彻《条例》有机融入到加强城乡基层治理的之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真正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增民生之福。

(二)完善机制,着力矛盾化解。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强化乡镇和部门的纠纷化解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分析研判、联动化解等机制制度,进一步完善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等长效机制。注重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做到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机衔接,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确保矛盾不转移、不上交。正确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平安江油建设。

(三)加大投入,强化要素保障。按照《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的规定,坚持政府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的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保障状况,逐年调整增加。

(四)加强宣传,增强法治意识。深化拓展“法律七进”,活动,有组织、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条例》以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常识普及工作,推动群众对《条例》的知晓和应用,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共同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强化监管,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建立一支专职的调解员队伍,引导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加人民调解组织担任人民调解员。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强化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工作人员等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三是加强队伍规范管理。严格工作纪律,加强廉政教育,增强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