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油人大 > 监督工作

江油市人大社会委
关于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情况的检查报告

2020-08-22 16:13信息来源: 市人大社会委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根据绵人办发〔2020〕61号文件关于做好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继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深入兰兰食品、星联电子、攀长钢等企业实地调研检查后,2020年8月13日,王宗荣副主任组织召开了由调研组成员,部分绵阳、江油人大代表,政府相关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幼师、江油职中等学校,星联电子、攀长钢、御华纺织、皇龙智能等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代表参加的汇报暨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汇报并征求了各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促就业、保民生、助发展”为着力点,广泛宣传、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狠抓政策激励、公共服务、职业培训、创业促进、就业援助“五大体系”建设,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连续十年圆满完成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荣获“全省农民工实名制登记先进单位”和“全省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冠疫情发生后,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逗硬落实绵阳市委、江油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重要部署,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紧盯“农民工就业、企业复工复产、就业困难援助”三大重点,通过实施就业精准扶贫、农民工服务保障、促进返乡下乡创业等举措,抓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岗位开发、稳岗补贴、社保费减免缓政策等,做好稳就业工作,落实保居民就业任务。截止2020年7月底,我市阶段性减免各项社保费用11137.74万元,发放稳岗补贴583家企业2647.66万元涉及职工3.6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23万元,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135  人,组织各类培训135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634个(其中:社区公岗476个,社区临时公益性岗位77个,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公益性岗位1081个),发放一、二季度岗位补贴711.9万元,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22.55万人,规上工业企业、农业农头企业、金融企业和重点建筑项目全面复工,规下限下服务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12180户,城镇新增就业511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3.9%,失业人员再就业118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9.1%,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9.27%,城镇登记失业率2.59%、低于控制目标(4%)1.41个百分点,全市就业创业形势稳定,持续向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就业促进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受疫情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一是需要再就业人员有所增加。2016年供给侧改革下岗分流人员尚未完全消化,新一轮集体企业改制又带来新的下岗分流人员,先进技术设备运用、机械自动化操作减少了流水线用工,受疫情影响,往年在外务工农民工无法继续外出工作而又因本地务工工资无法达到在外务工工资水平不愿就近务工,因此,需再就业人员有所增加。

二是受疫情影响,行业恢复需要一定周期。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国外疫情肆虐造成的进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企业面临人员工资、房租、税收、银行贷款等支出压力,经营困难,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冲击着各行业就业形势,如:1-6月,我市旅游业同比下降超过七成,酒店入住率低于50%,同比下降近30%;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等人口集聚行业很难快速恢复到疫前水平。

三是“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第一瓶颈,无技能的企业不需要,有技能的受传统就业观、职称待遇与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又不愿到企业来,春季农民工“招工难”和秋季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并存。本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强,他们更倾向于到一线城市、科研机构、高校、国家企事业单位就职,留住人才同样困难。

四是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有的培训机构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理论性多、专业性技术性不够,培训方式、工种相对单一,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程度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本市产业发展方向衔接不够,群众主动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层次、水平有待提高。

五是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亟需提升。目前我市基本就业服务已全部延伸至乡镇、社区,也通过省就业V2.0系统基本构建了信息服务体系。但线上系统应用还不够流畅,线下经办与线上结合的流程有待优化,如何让更多的就业服务实现全程网办、打包办理需进一步强化。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压实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六稳”“六保”之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就业促进法》、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援企稳岗等稳就业相关政策及信息的宣传力度;建立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度,加强对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考核和监督。审计机关、财政部门要依法对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把握重点,做实做细当前稳就业工作。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市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和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转型升级去产能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拆迁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招引项目要加快建设尽早落地开工,在建项目要尽快竣工投产运营,增加就业岗位和用工量,不断拓宽本地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兑现政策,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要紧扣“免、减、缓、返、补”五方面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继续落实好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困难企业缓交社会保险费的阶段性政策,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用好用足促进就业的吸纳补贴、培训补贴等。在要素保障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让利于企业,支持企业兴办产业、拓展经营、扩大市场,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务实培训,推动就业者提高劳动素质。将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将职业教育和促进就业相结合,搭建市内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用工间的交流平台,采取“现场、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培训,鼓励、指导企业开展就业技能自主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定向式”“订单式”等多层次培训,提高就业者劳动素质,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五)便捷服务,构建开放共享就业信息平台。积极对接省政府“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大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和就业创业管理系统。完善网上就业公共服务,持续开展网上招聘活动,推行就业业务全程网办,探索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加强部门间数据交流和共享,提高岗位推介、就业帮扶匹配度和精准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服务企业用工,推广“不见面”服务,全面落实失业保险金“一网通办”,就业服务“一门、一窗”办,为劳动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