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绵阳信息

《绵阳市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

2020-06-02 09:39信息来源: 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绵阳市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围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优化全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布局,明确了我市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作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规划》分为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总体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大板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我市将强力推进区域产业协作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

《规划》坚持“整体规划、重点突破,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政府引导、企业发力,统筹推进、试点示范”基本原则,明确我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市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

绘就蓝图,目标清晰。《规划》明确: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7000元;区域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规划》从七个方面细化了重点任务——

构建优势互补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各县(市、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协同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协作共兴,强化产业跨市合作,高水平打造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作联动、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统筹实施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策、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发展,打造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等有机耦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成德绵创新共同体。

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推进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联动,全面融入、主动服务国家和全省对外开放战略,促进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加快建设内外联动、接轨国际的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共建的实施路径,加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保,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统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快建立资源便利共享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强化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推动公共服务区域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政策创新,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加快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度体系。

“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地开花、取得实效,《规划》还从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重点工作、抓好督查落实、扩大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规划》为引领,我市将统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率先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高质量协调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