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8442647/201911-00018 主题分类: 其他文件
发文机构: 江油市文广旅局 发文日期: 2019-11-26
文号: 关键词: 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

2019-11-26 09:38文章来源: 江油市文广旅局
字体:【    】 打印

科技城党工委和管委会,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党委和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聚焦发展重点,塑造文旅品牌,做强龙头企业,壮大文旅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 2025 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西部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

——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深入挖掘、转化我市历史、民族

民俗和现代科工等文化资源,成功打造“李白故里·华夏诗情”“白马西羌·民族风情”“三线记忆·革命激情”文化旅游品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突出,文化名流名家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升级,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文旅精品打造成效显著,绵阳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外地来绵游客数较2019 年实现翻番。

——文化旅游供给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全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心)、美术馆、大剧院〕,县(市、区)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场所)〕,乡镇(街道)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目标。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 5 个,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 5 个,A 级旅游景区达到 50 个。

——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旅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西部同类城市前列,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总资产和总收入“双过亿”文旅企业达到 20 户,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 3 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构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打造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利用李白文化国际品牌影响力和江油地处“大九寨”东环线关键节点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江油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发达、交通便捷等优势,加强前瞻布局,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将江油打造成为国际化国家级李白文化圣地、四川省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推动绵阳文旅融入全省“大九寨”“大蜀道”“大熊猫”等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绵阳华夏历史文化科技产业园、李白文化产业园、青莲文旅特色小镇等核心项目,尽快具备接待能力,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形成绵阳文旅战略支点,辐射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四)建设李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打造“李白故里·华夏诗情”文旅品牌为目标,加强李白文化研究推广,举办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和群众性传承普及活动,构建以李白文化为核心的中华诗词文化传承发展基地;推动李白文化资源创意转化,提升一批李白文化主题景区景点,开发一批李白文化主题创意产品,举办“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规划建设李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精品线路带动窦圌山、佛爷洞、百年好合爱情谷、中华洞天、青龙峡等景区及周边区域文旅业态升级发展,推动大小匡山、戴天山等李白文化主题景区提升建设,为江油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提供核心支撑。

(五)建设白马西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打造“白马西羌·民族风情”文旅品牌为目标,贯彻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联合甘肃文县和四川九寨沟县申报国家级白马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打造北川羌城、大禹故里、药王谷、九皇山、报恩寺、白马十八寨、王朗等文旅景区和桂溪、白马等文旅特色小镇,推动羌绣、草编、竹编、木雕等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旅游、民族歌舞、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示范项目,增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转化能力。依托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区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白马西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要发展区。

(六)建设“三线记忆”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打造“三线记忆·革命激情”文旅品牌为目标,加强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126 旧址、朝阳厂、两弹城、攀长钢、857 国防军工遗址等“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筹建“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构建“绵阳工业遗迹走廊”,建设一批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主题园区,培育一批“三线”主题景区景点,开发一批“三线”主题文化创意产品,规划建设“三线记忆”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精品线路带动富乐山、越王楼、仙海湖、七曲山等景区升级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四川“三线”文化旅游高地。

(七)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统筹推进,突出融合发展,加强基础配套,实施综合营销,强化共建共治,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市。支持北川、平武、安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 2020年通过国、省验收。支持江油、游仙、梓潼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进入创建名单。大力提升潼川古城、郪 江古镇、嫘祖陵景区、休闲康养民宿群等文旅名片的影响力。

三、实施文旅融合重点工程

(八)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提升转化能力,讲好绵阳故事,丰富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着力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宜游化建设,提升文化服务的旅游功能。推动重大项目、重点景区补链升级、丰富业态、增加功能、加快发展,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中高端旅游产品,引导打造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示范园区,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和活跃度。

(九)实施研学旅游促进工程。建立异业结盟合作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教育、培训、科技、农业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制定实施泛游学与营地教育行动计划,引导支持红色旅游、科工旅游、遗产旅游、生态观光等旅游业态升级发展,开发国内游学、营地教育、自然教育等青少年研学产品和团队建设、户外拓展等成年人研学产品,形成研学旅游精品体系,确立领先全省的研学旅游发展优势。

(十)实施文创产品开发工程。以开发培育“绵州风物”品牌为目标,挖掘、转化传统民俗、传统艺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强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彰显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举办年度“中国(绵阳)科技城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打造文化资源转化平台,持续提升文化资源向文旅商品的转化能力。

(十一)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升文物展示水平。加强革命文物合理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引导作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创意、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传承发展。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业化水平。实施川剧、曲艺和中华吟诵振兴计划,将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吟诵传承推广基地。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计划,构建嫘祖、大禹、李白等历史名人文化展示、纪念和传习体系。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计划,加强市级统筹,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动白马、羌族文化抢救性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发展。实施古镇古村落保护计划,加强普查甄别和分类保护,调动基层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制定实施《绵阳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文旅产业带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发展。

(十二)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办法,注重文艺精品创作的过程扶持,持续推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影视精品创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重点主题美术创作计划,打造一批反映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和科技城建设火热生活的文艺精品。以“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等为依托,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创作、引进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培育激活绵阳演艺消费市场。推动演艺资源与旅游景区的融合,打造一批优秀景区演艺项目。

(十三)实施文旅开放合作工程。办好海峡两岸嫘祖、大禹、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和羌年、李白文化节、白马文化风情节、仙海端午文化旅游节、四川旅游新技术应用大会等节会活动,将品牌节会打造成为文旅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大九寨”“大蜀道”“环雪宝顶”等旅游合作联盟,构建与周边市州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推广互动、线路共建的全方位合作格局。着力提升文旅项目招商引资水平,积极招引国内外龙头文旅企业来绵发展,打造一批文旅精品项目;通过战略重组、托管经营等方式,推动现有景区景点提升运营水平、增强运营质效。

(十四)实施“文旅+”融合创新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与农、

林业、水利、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工业、商贸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等深度融合,加快旅游新技术产业园、药王谷、西部写生创作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仙海端午龙舟赛、安州环山环湖自行车公开赛等赛事品牌化发展。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加大特色农旅休闲产业发展力度,提升绵阳酒、绵阳菜、绵阳茶、绵阳药等文化附加值,开发地方特色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创意商品,培育一批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水利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示范基地,不断拓展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和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空间。

四、培育文旅经济发展主体

(十五)支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加强对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力争 5 年内实现天府旅游名县“保 2 争 3”创建目标。通过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引领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十六)培育一批文旅特色小镇。组织开展文旅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明确、文化主题鲜明、配套功能完善、宜居宜游宜业的文旅特色小(城)镇,让文旅特色小镇成为展示绵阳文化风情的窗口。

(十七)壮大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实施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输出、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一批文化旅游企业。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文化旅游纳入全市服务贸易推广计划,培育一批对外文旅贸易市场主体。

(十八)做强一批文化艺术团体。提升国有文艺院团“一院一场”建设水平,着力改善基层文艺单位创作、生产、演出条件,大力支持“红色文艺轻骑兵”精品剧(节)目巡演。推动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提升旅游演出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批多元化演艺团体,形成一批艺术产业集群。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引导生活美学活动健康发展,提升市民审美修养,夯实文化旅游发展的群众基础。

五、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水平

(十九)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分级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在绵阳和江油中心城区建设一站式游客服务中心,在游客集中区域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游客集散、服务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发展智慧旅游。将机场、车站、主要旅游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纳入城市道路、公路交通标识项目统一规划、设置和管理。深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行动计划,确保旅游厕所覆盖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培育一批以经营本地线路产品、服务本地游客集散为主营业务的平台型旅行社。打造一批主题酒店、特色民宿、汽车旅馆、露营地等服务设施,积极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入驻我市,引导支持我市酒店业上档升级。

(二十)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加快推进绵阳南郊机场 T2 航站楼建设。推动重点旅游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具备条件的 4A 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加快旅游客运能力建设,力争实现游客从机场、车站、游客服务中心到主要景区的无缝换乘。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增设一批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二十一)推动文化旅游便民惠民利民。按照“做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思路,引导文旅消费模式创新。逐步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错时延时开放。推动国有景区逐步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景区免费开放。策划举办“绵阳市民游绵阳”文旅惠民消费季,推动市民文旅消费需求本地转化。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市民和游客享受实惠。实施文明旅游行动计划,推进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实施文化旅游扶贫扶志扶智工程,引导带动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

(二十二)建立文旅营销推广体系。制定实施旅游营销优惠政策,拓展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合作路径,着力提升绵阳旅游吸引力。实施“省市联合、区域联动、企业联手、媒体跟进”营销战略,加强与运营商、OTA、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机构合作,开展全媒体精准化营销推广,打造绵阳文旅全网整合营销体系。加强与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合作,提升文旅营销推广能级。依托绵阳广播电视台和绵阳日报全媒体矩阵,打造绵阳文化旅游品牌栏目。

(二十三)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放管服”改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引导、服务和管理。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自然生态、文物保护等重点领域和生产、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加强文化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形成全链条市场监管机制,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塑造绵州大地热情好客、周到细致的美好形象。

六、完善文旅融合保障机制

(二十四)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成立绵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文旅融合发展咨询机制,市文广旅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地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宣传、发改、财政、经信、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国资、林业等部门(单位)要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园区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十五)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多规合一机制,将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高水平创意策划为导向,编制全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依托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建立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等涉文、涉旅重大项目事前会商机制,加强县(市、区)、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间统筹协调,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壁垒,形成全市文化和旅游“一盘棋”融合发展格局。

(二十六)完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文化旅游领域。支持设立文化旅游金融专营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抵(质)押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探索开展收费权、经营权以及在建项目抵(质)押业务,积极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艺术品等质押融资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保险产品创新,探索开展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依法依规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扩大市级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旅游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予以适当奖补: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给予 1000 万元一次性奖补;成功创建 5A 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给予500 万元一次性奖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给予 300万元一次性奖补;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给予 300万元一次性奖补;成功创建省级文旅特色小镇的,给予 100 万元一次性奖补;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或旅游产业领域示范园区(基地)的,分别给予最高 100 万元、50 万元一次性奖补;成功创建 4A 级景区的,给予 100 万元一次性奖补。

(二十八)强化用地支持政策。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确需使用建设用地的,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文化和旅游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二十九)完善指标评估体系。研究制定我市文旅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在统计工作中的运用,切实提高文旅经济统计质量。建立文旅产业统计分析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经济指标统计分析,组织实施发展绩效评估,为督查考核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十)突出人才科技支撑。贯彻落实“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文化领军人才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方案。将文化旅游人才(团队)培养、引进纳入“科技城人才计划”和“绵州育才计划”。组织开展文化旅游经营管理系统培训。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

各地各部门(单位)要把大力发展文旅经济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来抓,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推进机制,抓好工作落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导评估。

 

附件:1.绵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2.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中 共 绵 阳 市 委

绵阳市人民政府

2019 年 8 月 29 日

 

 

 

 

 

 

 

 

 

附件1

绵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市委、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市委目标绩效办、市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委、 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税务局、绵阳海关主要负责同志,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公安局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旅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文广旅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领导小组设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组、基础设施建设组、投融资促进组、服务监管组、宣传推广组 5 个专项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兼任。

解读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链接:http://www.jiangyou.gov.cn/public/content/23812741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