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567621019/202211-00001 主题分类: 其他文件
发文机构: 江油市工信局 发文日期: 2022-11-02
文号: 川经信服务[2022]209号 关键词: 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关于印发《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2022-11-02 11:39文章来源: 江油市工信局
字体:【    】 打印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国资、文物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助力制造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我们研究制定了《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川省文物局

2022年9月27日

 

附件

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根据工信部等8部门《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三新一高”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进一步完善四川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培育壮大工业文化产业,提升全民工业文化素养,聚焦“工业+文化”“工业+旅游”融合发展,聚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着力增强“四川制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助力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省工业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完善,工业文化载体更加丰富,文化赋能“四川制造”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培育打造具有浓郁“工业风、文化范、四川味”5大工业文化品牌,即: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工业(企业)博物馆5家,争创国家工业遗产10家,评选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家,创建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家,打造体验式、互动性工业研学基地10家。

二、传承弘扬四川工业文化

(三)大力弘扬四川工业文化。充分发挥“两弹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广安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夹江核动力博物馆、川矿记忆陈列馆等各类展馆作用,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丰富工业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激励四川工业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挖掘利用三星堆、金沙等巴蜀文化,酿造、丝绸等民族工业发展,三线建设、抗战内迁、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等四川工业跨越发展历程、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传承弘扬四川工业承载的峥嵘岁月与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增强四川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四)加强工业文化研究教学。推动开展工业文化提升工业软实力和支撑制造强省建设的研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推动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加强工业文化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丰富和完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组织大国工匠、杰出工程师、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进讲堂,传承弘扬优秀工业文化。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将工业文化有机融入相关课程,深入挖掘四川工业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工业文化精品课程。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建立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业文化研究传播机构,打造一批工业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

(五)推动“文化赋能”四川制造。充分发挥四川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推进“文化+制造”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加强文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陈列馆、文化馆、荣誉室等,集中展陈艰苦创业、创新突破、铸就辉煌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重点产品,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品牌打造等方面充分汲取优秀中华文化养分,进一步丰富“四川制造”文化元素,不断提升“四川制造”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赋能增强“四川制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经济和信息化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三、健全工业文化发展体系

(六)建立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推动开展四川工业文化资源普查,梳理和挖掘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艺美术、工匠精神和专业人才等资源,摸清数量、分布和现存状况,强化建档登记。支持行业组织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加强四川工业文化产业的市场监测和经济运行分析,发布工业文化研究报告,推动建立多品类、具有良好移植性、扩展性、开放性的工业文化基础资源库,适时发布四川工业文化资源名录,推动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放共享。(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七)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深入挖掘工业文化资源,优化工业博物馆征藏体系,拓展藏品征集领域途径,充实博物馆藏品数量类型。积极征集体现不同阶段、历史背景、发展成就等重要资料和展品,诠释四川工业文化,展示工业精神。推动各地探索多种模式,打造一批体现时代记忆、展示发展成果、蕴含现代元素、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城市工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业档案馆、工业设计展示馆、工艺美术展览馆、企业博物馆和历史名人事迹陈列馆等,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工业博物馆体系。探索建立工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发布工业博物馆名录,鼓励各类工业博物馆参加定级评估。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互动影视等数字技术和现代展陈理念,提高博物馆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互动感。(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文物局,教育厅、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

(八)谋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建设四川省工业博物馆,集中展示四川工业改革发展、创新实践,特别是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展陈四川承担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三线建设”、制造强省建设、服务支撑国防建设和经济安全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情况。策划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四川南充丝绸原点博物馆、梓潼两弹城核工业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行业博物馆,展示川酒、川盐、丝绸、核工业等文化历史、独特技艺、品牌内涵和创新发展历程。(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文物局,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

四、强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九)健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深入实施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建立完善四川工业遗产目录。积极组织有关地区和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工业遗产,鼓励公民、法人和社会机构通过科研、科普、教育、捐赠、公益活动、工业旅游、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各项工作。支持各地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有机更新、企业转型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

(十)科学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充分利用四川工业遗产资源,进一步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文化项目。鼓励利用工业遗产资源按程序依法依规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研学基地、主题公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科技文化融合等新业态,推动工业“生产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积极推动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四川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打造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新样板”,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鼓励和支持从事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培育打造工业文化新经济产业集群。(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五、积极发展工业文化旅游

(十一)推进“工业+旅游”融合发展。统筹推动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依托绿色厂区、智能车间、产业园区、大型水电站、工业遗产、产品展馆等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丰富四川旅游资源。支持企业开展旅游商品创意开发,通过合理开放生产车间、企业展馆、用户体验中心等形式,打造一批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体验娱乐、品牌展示、产品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区。因地制宜推进工业旅游特色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工业旅游园区化和城镇化集聚发展。推动工业旅游与商业、会展、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结合,深度融入全省旅游大环线,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新标杆。(经济和信息化厅,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十二)打造“工业+研学”旅游。支持大中小学校、企业与旅行社三方联动,重点打造一批工业研学旅游基地。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展参观考察、观摩学习、科技实验、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指导工业旅游景区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研发工业研学课程,完善“工业+研学”旅游的产品结构,形成层次丰富、品种多样、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学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工业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积极讲好四川工业故事、传播工业文化、传递工业文明时代价值。(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六、做强四川工业文化品牌

(十三)做强“三线建设”工业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四川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和各种馆藏作用,大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进一步突出三线建设时代荣光、历史贡献、社会影响,推动三线建设经济与文化、历史价值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形成资源集聚、线路优化、独具特色的三线建设精神体验和文化旅游精品,打造三线建设工业文化品牌。依托成都都市圈、川南、川北、攀西城市群框架,推动建设“一区、一带、两走廊”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利用总体布局。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重点打造因三线建设崛起的攀枝花、绵阳乐山“核工业基地”、广安三线建设记忆等知名品牌。把握国家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保存较为完好的盆周山区三线建设厂区,发展特色工业旅游,形成一批精品红色三线旅游项目。(经济和信息化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十四)推进川渝工业文化合作。抢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契机,积极挖掘、整理、盘活、整合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工业遗产、工业旅游等工业文化资源,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推动川渝工业文化整体联动、协调发展,探索川渝工业文化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建设一批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十五)加强工业文化宣传。鼓励创作反映四川工业发展历程和精神风貌的影视、文化、美术作品,支持媒体开设工业频道和专栏,强化四川工业故事、典型人物宣传,弘扬四川工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途径,大力开展工业文化宣传推介,推动四川工业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建设,普及社会关注的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工业知识,不断提升全民工业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作用,创新开展工业文化元素创意活动,多渠道宣传推广四川工业文化。依托跨区域协同和文化交流机制,推动四川工业文化走出去,积极传播四川工业声音、展示“四川制造”良好形象。(经济和信息化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

七、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动将促进工业文化发展纳入文化强省和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动四川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四川工业文化发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作用,协同开展工业文化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强化对工业文化传承、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引导。(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

(十七)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大力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业文化建设、“文化赋能”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各地创新完善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工业文化发展支持力度,促进工业旅游、工业研学、产融合作、博物馆建设、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等市场主体发展。(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省文物局)

(十八)完善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业设计、工业博物馆和工业文化新业态等方面的人才培养。鼓励各地设立工业文化智库,推进工业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工业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企业家精神、视野开阔、素质过硬的工业文化管理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和宣传创作人才。(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经济和信息化厅、文化和旅游厅)

 


政策解读:http://www.jiangyou.gov.cn/public/content/37182301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