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化

2024-02-28 14:55信息来源: 江油市文广旅局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李白.jpg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李白生长蜀中,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曾至长安为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免去职。安史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于当涂。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却历尽坎坷,空怀忧愤。但他却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书剑许明时”,“壮气思经纶”,“中夜四五叹,长为大国忧”。正是这种顽强坚韧的人格特征,使得李白的诗篇充满了无穷的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李白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神奇瑰丽、飘逸豪迈、雄浑壮美。他用浪漫的激情、奔流的热血谱写出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最动人的传奇,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光照寰宇,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大匡山

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西南部下庄坝村,东距江油市区约18公里。山上有大明寺遗址,原为唐代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李白隐居读书处。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立在匡山上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现藏江油李白纪念馆)云:“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 此碑中也记了青年李白离开隐居读书的大匡山写的《别匡山》诗:“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小匡山

小匡山又名李白读书台。在江油市区西7公里,青莲与大匡山之间,平通河西岸。是李白的青莲老家去大匡山的必经之地,《彰明县志》(同治版)记载:“小匡山(彰明)县西三十里。亦名读书台。孤峰秀拔,宛如文笔。李白尝读书于此。”

读书台

传说李白曾在此挑灯夜读,一直读到天明, 周围几十里都能看到山上的灯光, 故又名“点灯山”。李白后来入了翰林院,于是人们便把李白读书的点灯山叫“翰林山”,还在山上建太白祠。后经多次兴废,有光绪十四年重建太白读书台的两块石碑和山顶一座用来焚烧字纸的惜字宫。惜字宫实际上就是一座小石塔,上刻有一副对联:“倒笔写天,气贯星斗;举杯邀月,诗惊鬼神。”这既是写惜字宫、小匡山,又与写诗仙李白精神的赞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李白故居-陇西院

陇西院位于青莲镇东南面,背倚天宝山,面对涪、磐二江交汇处,故宅为李客举家迁移青莲后所建。据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载:“先生旧宅在青莲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这是因为李白后代并未回故居居住,这座空院便成为和尚居住的庙宇。取名“陇西院”,是因为李白祖籍在陇西,李白自称“陇西布衣”。由于是李白住过的地方,历代都在重建扩建,虽屡废而屡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而建,1962年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故居—粉竹楼

粉竹楼位于青莲镇北的太华山麓,为李白胞妹李月圆的故居。山门前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立《重修粉竹楼记》碑,其中记载:“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迨兵燹后,庙宇倾圮,基址犹存。”可见此处为唐代遗物。

相传李月圆年青时,为了代哥哥李白尽孝,虽许配人家,却“留而未去”。后来李白便为她建了绣楼于此。月圆常与女友张雪娥在这里居住,日日以琴棋书画自娱。晨昏之时,便将洗脸后的脂粉水泼于楼下的丛竹之上,时间一长,竹上便覆了一层白粉,于是后人便将此楼称为“粉竹楼”。1962年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故居—洗墨池

  在粉竹楼东面约500米的一片竹林农舍中有洗墨池,传说是李白兄妹题诗写字后涮洗笔砚处。池水丰盈,绿中带黑,酷似墨染。池底有泉水冒出,时而有水泡浮起,状如蒲花,故又名蒲花井。(或曰井边曾有一颗蒲树而名)传说饮了此井的水,便得太白之遗墨,可以耳聪目明,文思敏捷。

李白故居—磨针溪
天宝山下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流过,传说李白幼年时见一老妪在此以铁杵磨针,受到感悟而奋发学习,因此将这条小溪叫磨针溪。